互联网是虚拟信息之间形成的网络,它需要人去采集物质世界的信息。而物联网则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能让物与物之间相互感知,再通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自动传输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新经济导刊》:关于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业界有很多说法:有人认为是传感器,有人认为是通信协议,有人理解是下一代互联网..总之众说纷纭,您认为物联网到底是什么?
杨震:物联网的定义有很多,很多专家、学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认为,物联网是信息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和延伸。互联网借助网关、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等连接而成,人们将各种信息采集处理后放在互联网上,因此互联网反映的是虚拟的电子信息,并且与现实是有鸿沟的。而物联网是用各种传感、标签、嵌入设备等连接起来,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信息连接到互联网上,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一张网。它将物也连接进去,克服了现实和虚拟这一鸿沟。互联网是虚拟网络,只能反应部分情况,而物联网能够了解完整情况。
从技术角度讲,互联网不具备传感、射频技术等,而物联网把万事万物信息实时采集,通过高速数据接入网(局域网、wlan、广电网、互联网等)进行传输,并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处理,人们利用物联网,便可实时了解世界的动态,并管理这个世界。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在于,互联网是虚拟信息之间形成的网络,它需要人去采集物质世界的信息。而物联网则通过射频识别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能让物与物之间相互感知,再通过高速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自动传输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新经济导刊》:有人认为,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您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杨震:中国也好,世界也好,经历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都在思考,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各国政府最明显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快创新的步伐。比如2009年1月,奥巴马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8月,温家宝视察无锡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也对物联网寄以希望;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物联网便是其中之一。数据显示,仅2010年,物联网产业链就将带动千亿规模的国民生产总值。
《新经济导刊》:您在今年的“两会”议案中提出,要紧抓物联网与td结合的机遇,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国家信息战略安全,加快自主科技创新。其意义在于?
杨震:物联网已正式列为国家战略。而第3代移动通信中的td-scdma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其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国际标准,不但使人际通信更上一层楼,也为物体之间的对话即物联网创造了条件。物联网和td-scdma的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物联网和td结合有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经济主要依靠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支撑,而不是靠高新技术来拉动,这样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和高科技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物联网和td结合有利于提升国家信息战略安全。物联网越发达,其牵涉到的信息安全问题就越突出,这不仅仅是指网络自身的安全,更涉及到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和军事安全等。由于我国掌握着td-scdma核心技术,在发展物联网中采用自己国家的标准、技术、设备等,可以更好地确保国家整体战略安全,在未来的国际信息交流中也更具有主动权。
第三,物联网和td结合有利于加快民族自主科技创新。去年初,3g牌照的发放,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对于td-scdma来说,不能停留在原来2g的基础上,仅仅提供语音业务,必须寻找新的应用,而物联网就为td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如果未来在制定物联网标准以及末梢传感标准的时候与td相结合形成系列完整的标准,那么对于中国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新经济导刊》:物联网这一话题已提出整整.. 10年。现在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话题,但很多人公开表示,看不懂物联网,更不会进行投资。有人则直言物联网的概念“太复杂、有点晕”。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震:不要觉得物联网还停留在概念阶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就提出了物联网这一概念。当时,有很多顶尖的企业家、科研人员预见到互联网的商业价值,但当时互联网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因此觉得它是个梦,现在互联网也发展起来了。2005年11月,国际电联itu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现在,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推广物联网的条件更成熟。
实际上,物联网的具体应用,也不是今天才有。传感网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很多应用了。我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胸牌就是用的这项技术,超市的扫码器、货物的通关检验检疫等也都是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已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新经济导刊》:现在物联网概念虽然火爆,但面临着商用的困境。物联网距离真正的像互联网这样的普及化、商业化,还面临哪些挑战?
杨震:互联网从提出到发展到现在的大规模商用,速度是很快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样有个过程。因为要实现全部的连接,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还存在着底层传感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物联网标准的研究,还在推进,这中间有个过程。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物联网的发展规律和技术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物联网不是简单的虚拟世界,要涉及国家安全等许多问题。在技术层面还有些瓶颈。比如无线频谱资源够不够用?电磁污染怎么解决?此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小到个人隐私,大到国家安全尚且存在问题,那么物联网时代这一问题不是更难了么?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技术上的难题需要科研人员在技术上进行攻关,而体制上的障碍则需要相关部门在体制上进行梳理。
《新经济导刊》:现在虽然国家鼓励“三网融合”,数地也在进行“三网融合”试点,但其仍然可能是物联网产业化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障碍?
杨震:中国现在网络数据的传输途径很多,可以说不同性质的网络,有各自的优点。对老百姓来说,当然能够一根线解决所有问题就最好了,并且交费也只需要跑一家营业厅,当然“三网融合”的意义不仅如此。
现在,相关部门也在研究融合的方式,最好能够实现平台的共建。由于广电网是单向的,它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整体的,并且全国各地也不是象电信网络那样的全程全网(比如某地用户不能收看其它地方全部节目,只能是当地电视台转发什么看什么)。而广电网由广电.. 总局负责,它是国家的喉舌,又不能将之理解为简单的宣传功能。
因此,三网融合的主要困难,不是在技术上,而关键是在体制上。相关部门要对广电网进行客观分析。从技术角度看,建议可以做到平台的归平台,业务的归业务——广电业务分成两类:宣传功能还是由国家控制,而其他娱乐功能可以完全放开。
《新经济导刊》:业内人士表示,标准尚未出台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您如何看待这一评论?物联网真正实现产业化,政府、企业、学研机构等应做哪些努力?
杨震:中国的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在国际传感网标准方案中,就包含中国的方案,而中国的标准方案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出标准的一部分。在高速无线数据通信网研究上,以td为基础的4g技术也有望角逐国际标准,对中国电信运营商而言,以前其角色是管道和平台,而今后将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
物联网发展不能依靠某个企业,还需要国家介入,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另外,物联网内容广泛,涉及到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等很多技术,这些单个技术我国都已基本掌握了,但怎样有机构成统一的网络,并形成“标准”还需进一步研究。
对政府部门(比如工信部、广电总局)来说,要对物联网标准进行统一管理。加快实现互联,至少在某层面可以互联。而学研机构要研究新的标准与技术。各研究机构因为研究领域有所侧重,所以要通力合作,并发挥各自的优势。然而,高校、研究所进行的多属于基础研究,而物联网是针对不同应用的研究,简直太多了,这更有赖行业界去开发。
作者及来源:记者 林坤 新经济导刊 2010年5月01日